内容页搜索

一、自然变动

194910月至1957年,是元荡村域人口增长第一个高峰期。社会安定,百姓安居,政府实行鼓励生育政策,人口发展呈高出生、低死亡、高增长态势。至1957年,元荡村域出生578人,死亡146人,增加432人,自然增长率15.1‰

19581961年,是元荡村域(五一大队)人口增长的低谷期。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下降,出生率低,死亡率高。1960年,全大队633户,出生23人,死亡65人,减少42人,自然增长率-21.6‰

1962年,元荡村域(五一、西岑、南灶大队)人口有所回升。19631972年,是人口增长第二个高峰期。五一大队人口增加267人,西岑大队人口增加99人,南灶大队人口增加175人。元荡村域人口增加541人,自然增长率27.3‰

19731982年,五一、西岑、南灶大队人口自然增长逐年得到控制。五一大队人口自然增长率11.1‰,西岑大队人口自然增长率9.3‰,南灶大队人口自然增长率7.6‰。元荡村域人口自然增长率9.3‰

19831993年,荡西村人口自然增长率5.4‰,西岑村人口自然增长率5.3‰,南灶村人口自然增长率5.2‰。元荡村域人口自然增长率5.3‰

19942000年,元荡村域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低生育水平。荡西村人口自然增长率-0.3‰,西岑村人口自然增长率-4.4‰,南灶人口自然增长率3.3‰。元荡村域人口自然增长率-0.5‰

20018月,莘塔镇行政村调整,荡西村与西岑村合并为元荡村,南灶村区划不变。是年,元荡村人口出生12人,死亡11人,增加1人,自然增长率0.6‰;南灶村人口出生5人,死亡4人,增加1人,自然增长率1.5‰。元荡村域人口出生17人,死亡15 ,增加2人,自然增长率0.9‰2002年,元荡村人口出生9人,死亡12人,减少3人,自然增长率-1.8‰;南灶村人口出生5人,死亡3人,增加2人,自然增长率3‰。元荡村域人口出生14人,死亡15人,减少1人,自然增长率-0.4‰

20038月,南灶村、元荡村合并为元荡村。是年,元荡村人口出生12人,死亡21人,减少9人,自然增长率-3.9‰

2016年,元荡村人口出生21人,死亡16人,增加5人,自然增长率2.2‰

4—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622002年元荡村域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

年份

五一(荡西)大队(村)

西岑大队(村)

南灶大队(村)

出生

(人)

死亡

(人)

增长率(

出生

(人)

(人)

增长率

出生

(人)

死亡

(人)

增长率

1962

11

9

2.2

13

9

7.4

10

7

5.1

1963

46

16

34.3

25

18

13.5

37

11

44.1

1964

47

13

36.9

12

5

13.2

31

2

32.6

1965

50

6

35.9

27

5

40.1

26

6

32.7

1966

40

5

29.2

19

8

17.5

28

4

43.1

1967

26

4

21.6

15

3

21.3

20

6

22.2

1968

28

3

23.5

17

11

10.3

17

7

15.2

1969

28

3

22.7

19

4

25.3

20

3

24.8

1970

29

5

21.3

9

3

9.9

17

6

15.7

1971

22

4

15.7

11

6

8.1

16

2

19.6

1972

18

3

13.1

12

4

12.8

13

3

13.8

1973

20

4

13.8

17

6

17.4

11

4

9.7

1974

27

4

11.1

12

8

6.3

8

3

6.9

1975

14

3

9.2

11

5

9.1

5

1

5.4

1976

12

5

5.8

5

2

4.9

11

4

9.2

1977

13

5

6.6

8

7

1.5

7

4

3.9

1978

18

3

12.3

8

2

9.1

6

2

5.2

1979

23

4

15.7

10

3

10.6

11

4

9.2

1980

21

8

11.8

8

2

9.1

14

6

10.5

1981

22

12

8.3

18

4

20.8

15

5

13.1

1982

27

7

16.4

6

3

4.4

11

8

3.9

1983

7

6

0.8

2

3

-1.5

5

5

0

1984

5

13

-6.6

3

4

-1.5

7

7

0

1985

10

6

3.3

3

2

1.5

9

4

6.4

1986

12

5

5.9

8

4

6.1

9

4

6.3

1987

22

7

12.5

9

4

7.5

14

3

13.8

1988

20

10

8.3

13

4

13.3

16

6

12.4

1989

19

7

9.9

9

4

7.4

13

4

10

1990

14

9

4.1

8

8

0

9

6

3.7

1991

15

8

5.7

7

2

7.4

14

2

14.5

1992

18

8

8.2

11

6

7.4

7

7

0

1993

17

8

7.4

7

3

5.9

4

4

0

1994

12

3

7.3

7

7

0

19

11

9.4

1995

11

12

-0.8

6

8

-3

11

6

6.0

1996

8

11

-2.5

5

5

0

6

1

6.2

1997

10

5

4.3

3

3

0

3

4

-1.3

1998

4

7

-2.6

0

8

-12.8

5

6

-1.3

1999

6

11

-4.6

5

12

-11.5

5

1

5.6

2000

6

7

-0.9

3

5

-3.3

7

8

-1.5

2001

荡西村、西岑村合并称元荡村

元荡村

南灶村

 

12

11

0.6

5

4

1.5

2002

 

9

12

-1.8

5

3

3

4—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32016年元荡村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

年份

出生

()

死亡

()

增长

()

增长率

年份

出生

()

死亡

()

增长

()

增长率

2003

12

21

-9

-3.9

2010

7

15

-8

-3.5

2004

11

20

-9

-3.9

2011

11

17

-6

-2.7

2005

9

18

-9

-3.9

2012

15

15

0

0

2006

6

20

-14

-6.1

2013

12

28

-16

-7.1

2007

8

17

-9

-3.9

2014

19

22

-3

-1.3

2008

5

13

-8

-3.5

2015

13

33

-20

-2.7

2009

7

13

-6

-2.7

2016

21

16

5

2.2

二、机械变动

新中国成立初,元荡村域7个自然村人口机械变动不大。1956年,迁入31人、迁出14人,增加17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6.4‰

1959年,五一大队外出工作人数较多,人口机械变动较大。是年,支援大炼钢铁,人口迁出27人,五一大队人口机械增长率-13.3‰

1962912月,五一、西岑、南灶大队接收两批城镇知识青年、回乡青年。五一大队接收22人,人口增加22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24.1‰;西岑大队接收6人,人口增加6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11.1‰;南灶大队接受12人,人口增加12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20.4‰。元荡村域接收城镇知识青年、回乡青年40人,人口增加40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18.5‰

19631982年,五一(荡西)大队迁入252人、迁出294人,减少42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-34‰;西岑大队迁入132人、迁出147人,减少15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-22‰;南灶大队迁入220人、迁出342人,减少122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 -159‰。元荡村域迁入604人、迁出783人,减少179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-66‰

19832000年,荡西村迁入144人,迁出252人,减少108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-101‰;西岑村迁入56人、迁出147人,减少91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-152‰;南灶村迁入165人、迁出326人,减少161人。人口机械增长率-68‰。元荡村域迁入365人、迁出725人,减少360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-160‰

20032016年,元荡村迁入48人、迁出41人,增加7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3‰。其中2016年,元荡村迁入3人、迁出无人,增加3人,人口机械增长率1.3‰

4—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32016年元荡村人口机械变动情况表

年份

迁入

()

迁出

()

增长

()

增长率

年份

迁入

()

迁出

()

增长

()

增长率

2003

8

14

-6

-2.6

2010

5

2

3

1.3

2004

6

5

1

0.4

2011

6

1

5

2.2

2005

0

2

-2

-0.9

2012

1

2

-1

-0.5

2006

4

7

-3

-1.3

2013

5

0

5

2.2

2007

4

2

2

0.9

2014

3

4

-1

-0.4

2008

1

2

-1

-0.4

2015

0

0

0

0

2009

2

0

2

0.9

2016

3

0

3

1.3